传说中的高僧一莲托生究竟是怎样骗倒了婊人大王吞佛童子,真相已不可考,只能根据一些零散的线索,勉强拼凑出一个大概。 Ulj2Py}
首先可以确知的是,他们见面应该不止一次。 Z=825[p
就一莲托生而言,他需要确定吞佛童子的心性,毕竟赌这么大非是儿戏。 ?h1]s&^|2
然后,他还需要一点时间来铸造杀诫。 5{,/m"-
而就吞佛童子而言,一见面就不由分说的相杀也并非他的风格。 A[htG\A` 0
既然四处杀僧屠佛是为引出圣域高人,那么对于这位好不容易出现的一莲托生大师,吞佛童子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从其身上获取想要的助力呢? G
A2S
在其后来的行动中,可以参考的范例有二:一是七巧神驼,二是奈落之夜•宵。 ^q
FFF3<8
吞佛童子想获取七巧神驼的合作,而他得到任务后并没有贸然行动,而是抓住七巧神驼与酒僧不醒决斗的时候,等到最关键的一刻再一击致命,而救人之后,也并没有乘人之危立即劝七巧神驼与魔界合作,而是留下一句触动其心弦的话,就飘然而去,等待下一次的时机。 ,_u8y&<|I
吞佛童子第一次为了神刀天泣去去找宵,但是当他见到宵之后,又有了别的想法,于是乘机把宵推给了公法庭,让他亲眼去见识人心的丑恶之处,并抛下一句关于“心机”的话,让宵迷惑不解; ;OPzT9
吞佛童子第二次为了造化之钥去找宵,而见到宵之后,并没有为自己的行动做过多的解释,相反却留给他一堆谜团,并且,在离开的时候,主动放弃了邪之刀,并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,还告诉宵“等待,要用欢喜的心情。” aODOc J N
所以吞佛童子“拐人”行为模式似乎可以归纳为:并不直接下手,而是先种一点“因”,等到时机成熟,再来收一个“果”。 tz1iabZ{
!rTh+F*
见面的开场白会是什么样的呢? -$dnUXFsj[
吞佛童子应当会很有礼貌的询问佛者的名讳,这是他对每一个初次见面的对手都会做的事。 W$?1" F.
而一莲托生呢? wd..{j0&
不知道。 yZmQBh$
唯一能够推知的是:双方初次的见面,试探与机锋应是彼此最大的主题。 [K&O]s<Y
而此次见面的结果,多半是双方各自留下一句暧昧不明的言辞,根据对彼此的初步了解,计划着下一步的行动。 :E4i@ O7%
yK"U:X
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与最后一次见面之间,究竟是否还有其他会面与交锋,不得而知,唯一能确认的是,当吞佛童子最后一次见到一莲托生时,一莲托生已牺牲自己所有的功力,铸下了一把杀诫。 D~NH 4B
吞佛童子是个非常善思好问的魔。 y ?4|jN
在冰雪之涡,唯独他会去琢磨“奈落之夜•宵”这个名字的含义,并诚心询问宵的需求;在海波浪,也唯独他会去研究“无罪之人”的定义,并迅速问到其中的关键。 ,dzbI{@6
在那么多来来往往的“行动派”中间,他这么一个绝无仅有“学术派”,真正是鹤立鸡群,让对方想不另眼相看都难。 RX?Nv4-
所以,面对失去功力的一莲托生,他一定会问。 i1FFf[[L
>/5D/}4
而一莲托生又是以何种语气来应对的呢? KkJcHU
这一点从后来吞佛童子和一步莲华的对话中似乎可以窥见端倪。 5T8X2fS:
当时吞佛童子厌恶的开口:“果然是同类相聚,汝的语气与一莲托生真的是一模一样!” KM<M^l_Q
而之前一步莲华说的是句什么话呢? ;&Eu<%y
“祈望,失望,冥冥之间自有天数。” _V-@95fK
所谓“这种语气”,基本可以概括如下: gOgG23 x
言辞是含糊的,态度是笃定的,口口声声都是天命,不知所云又似大有深意。 ?P{C=Td2z
这种语气,这种做派,往好听了说是“高人”,往难听了说呢,就是“神棍”。 sl |S9Ix
吞佛童子这辈子总共遇到过三个神棍:第一个神棍把他给骗走,第二个神棍把他给抢走,第三个神棍把他给邀走。 t!D=oBCro
拐吞之路,不由分说。 pOIFO=k
咳咳,扯远了。 dr,j~s
WDE_"Mm
总之,一方是优雅从容的魔物,一方是高深莫测的佛者。 U
NQup;#h
一方开口发问,另一方却不肯正面作答。 $AG.<
中间是圣剑。 () b0Sh=
而吞佛很好奇。 N4)&K[
(:Bo'q
S
何谓“攻心之计”? vQu) uml
吞佛童子后来说:“你知道吗?好奇心所杀的,就是好奇的人。” OEdp:dW|
信哉斯言。 oUltr
然而整个“攻心之计”的突破口,是否就只是吞佛童子的好奇之心? /\
~{
未必尽然。 I?bL4u$\
吞佛童子是冷静理智、任务为重的魔,喜怒爱恶诸般情绪,不能左右他的行动。 ;u}MG3Y8
但是,他心有所求。 PCt&66F
于是,一莲托生手中就有了将他带进这场赌局的筹码。 P4R.~J ;8
或曰诱饵。 +n2x@ 0op
z_A%>E4
所以此次双方的话题应该是这样的状况: =k3QymA
疑问,试探。 -lb}}z+/
禅机,天命。 /R9>\}.yJ
究竟试探了几次,不得而知。 '
nf"u
后来吞佛童子也曾接受过试探六祸苍龙的任务。 i,;Q
朱厌的赤炎无情炙灼着失去功体保护的肉身。 ~;bwfp_
金眸斜睨:“痛吗?” [r^f5;Z
吞佛童子有没有对一莲托生做同样的事,同样不得而知。 $Cc4Sggq
可以想象的是,即使做了,也同样无果。 "]zq<LmX
所谓舍身。 #'$CC<*vy
一叹。 2z )h,<D
;#rtV;
双方对局,总须换手。 ~@itZ,d\
吞佛童子试探已毕,而一莲托生提议换剑决斗。 ->8n.!F}
和谓“换剑决斗”? t@4X(i0
一莲托生以失去功力之身,即使拿到了朱厌,又如何能击败吞佛童子? r~t&;yRv
以吞佛童子的智慧,不会看不出这是一个局。 aL#b8dCy'
以吞佛童子的智慧,更不会明知是局还没头没脑的一脚踏进去。 IO v4Zx<)
e5veq!*C?
想开赦道,是不是非要入局?
Ge(r6"%7
也许,不一定。 Y`lC4*g
不想入局,未必就非得出局。 3b%y+?-{\u
翻脸,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。 8&dmH&
0qR;Z{k
很久以后,当吞佛童子欲从夜重生手中救下七巧神驼时,七巧神驼不爽:“喂,我的生命是你们喊声就算吗?”吞佛童子立时反诘:“如果吾一助夜重生,汝认为这位少年高手,还能保住汝的性命吗?” nM
R_ ?g
想要助力,不一定非得照对方的步数来。 QD\S E
或许,外面的无数僧命人命,可以作为打动高僧的筹码? +k8><_vr}
反正,那时的高僧,已失去了阻挠的能力。 ^@{'! N
|6_<4lmTxF
如果能让佛者动心,吞佛童子不介意血火乱世。 K;[V`)d'
但是反之,吞佛童子亦无意多做杀戮。 J
fsCkS
皆在佛者一念之间。 tb0s+rb
=_
-@1
1a
很久之后,当一步莲华找到吞佛童子的师尊袭灭天来,袭灭天来也没有立即打斗,而是不慌不忙的把苍生苦难演示在一步莲华面前。 $Fd9iJ!k
后来一步莲华伤了心,落了泪。 7p u*/W~
那么一莲托生呢? G=~T)e
.lTGFeJqZ4
一莲托生是怎样的佛者? I&>R]DV
不知道。 mnu7Y([2>
只能其徒剑雪无名身上推测。 CHBCi) '6h
傲骨冰痕,与世无争,虽有善良之心,却只洁身自好。 F\Tlpp9
所以救下月无波,非为盲女泣血,只为一曲鹊桥仙;所以欲阻吞佛童子,非为天下苍生,只为恩师挚友。 w9.r`_-
一莲托生也是如此吗? mE^6Zu
铸下杀诫,是为苦境人间,还是为一步莲华? 9O}YtX2
不知道。 3fM
所知的是,后来当吞佛童子在如来之巅捅了一步莲华一剑后跑掉,一步莲华叹息道:“是吾能力不足,无法彻底改变吞佛童子,让袭灭天来再次将他带回魔界,吾更有负好友一莲托生。” kFuaLEJi
好一个“更”字。 TioI$?l>W(
戏假,情真。 \B2=E
嗯~ nX?fj<oR|
of{wZU\J+9
好吧,无论如何,佛者最终还是通过了魔者的考验。 7/aJ?:gX
现在轮到魔者接受佛者的挑战。 <M+ZlF-`
我们知道吞佛童子的观察力很敏锐。 xx9qi^
但是这回,随他怎么看,都看不到杀气,甚至,看不出恶意。 B.&q]CAv-
正如很久以后,失忆后初次醒来的吞佛童子望着眼前的一步莲华——宝相庄严,清圣慈悲。 UXIq>[2Z1
不阴险,一点都不阴险。 M-|4cd]6
]9A9q<lZ
换?还是不换? M[TgNWl/[
一个是魔界重任系于一身,一个是毕生功力孤注一掷。 (Ptv#LSUX
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 "p$`CUtI
是否入局,考验的是彼此的底线。
D&N5)
吞佛童子在观察一莲托生,一莲托生也在观察吞佛童子。 /=Q7RJ@P
是吞佛童子更了解一莲托生?还是一莲托生更了解吞佛童子? T4\,b
所以这一局,其实不是骗局,而是赌局。 WW==
赌局的关键,正是双方对彼此的了解。 ApS/,cV
cB?HMLbG>
双方对彼此直接的了解机率均等,而间接的了解呢? dwAju:-H
一莲托生无疑从吞佛童子身上见到了自己至友一步莲华的某些影子,但吞佛童子从袭灭天来处对一莲托生其人有多少认知? 3G5i+9Nt.L
后来吞佛童子对袭灭天来说:汝并不完全算在朋友的范围。 =I7#Vtd^K<
袭灭天来亦坦承:指导你佛理与术法,只是交流。 -?'u"*#1,
这究竟是实话还是双方彼此的试探,不得而知,不过,即使袭灭天来曾经对吞佛童子提起过一莲托生又如何? :ykQ[d`:|
雾里看花,水中望月,对双方而言,皆是隔了一层。 -Z6ot{%
然,身为至友和听人转述,双方认知的起点,其实,未必平等。 Q1s`d?P/`
所以这一局,其实不是赌局,而是骗局。 GH^i,88
骗局的关键,正是双方对彼此的了解。 ZJ+q<n_4}
htMpL
入了局,还需对局。 fqvA0"tv
魔欲噬佛,佛欲渡魔。 r=qb[4HiV
在“噬”与“渡”之间,双方有过怎样的交锋?有没有提到过后来的圣尊者一步莲华? yfuvU2nVH
或者,可以有着这样的揣测: "C}nS=]8m
——渡又如何?即使成了佛,一念之差,也可以堕落成魔。 <qHwY.
——既然如此,何不一试? [ &R-YQ@
圣剑光华耀目。 $WTu7lVV[1
QD /| zi
兜兜转转的对局终须有一个了局。 9[$g;}w
图穷,匕见。 m6'YFpf)V
佛者的目标,指向的是吞佛童子本身的意志。 JLc\KVmF
吞佛童子对自身的意志,向来有着相当强的自信,当然,他也确实有这份资本。 $@Hw DRP
但问题是,每一次,佛门的手段,比之魔者的估计,似乎总是要强上那么一点点。 0~n=|3*P
一点点。 1Pn!{bU3@
一点点本不会造成影响的好奇,一点点本不该相差太远的了解,一点点本不算过于自负的自信,加起来,就是这样的结果。 GytI_an8
当然了,既然上述一切皆为推论,所以,我们同样也不得而知,当杀诫入手,吞佛童子的意识无法自制的逐渐陷于黑暗之际,是否曾听到一句带笑的佛语: n6ud;jN|
(Dc dR:/=
我骗你的,傻吞佛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