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道家學說的看法...人性...無善也無惡 G?-27Jk8
就基督宗教的看法...人性...墮落(趨向惡) AYHfe#!
就佛家看法.........人性...本善(隨緣而起) _E5%Px5>L
就儒家看法.........人性...分為本惡本善兩派 5,:tjn
就法家看法.........人性...本惡 1jZ:@M:
哲學思辨的角度.....人性...還在問呢(有很多派但是沒有絕對答案) t+0&B"
Vv(!Ki}
孟子講人性本善,荀子講人性本惡,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,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。究竟那一個的主張較對?大致上,後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,因為孔孟被視為是儒家的正統思想。 oF/5mh__(K
因此,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。佛說「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。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。 o{*8l#x8
事實上,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,也可說是性惡論,佛教的本質,卻既不屬於性善論,也不屬於性惡論。 oRM EC7!A0
眾生皆有佛性,是性善論;眾生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,這是性惡論。因為,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於善,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;兩者觀點不同,目的卻是一樣。所以,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適其所適。 %UJ!(_
若從根本上說,儒家的性善論也好,性惡論也好,他們都是僅僅討論當下一生的本性問題,說性本善與性本惡,是從呱呱墜地時算起的,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為──業,他們沒有能力追究,今生死後的善惡行為,他們也無從再追究。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,所以說性善,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變,所以說性惡,其實,他們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。從這一點上說,佛教既非性善論,也非性惡論。因為,佛教看眾生,是從無始以前看起,一直看到最終的目的達成──成佛,從當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論斷善惡;在眾生來說,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,根本就是難兄難弟,分割不開,有佛性的時候,就已有了無明,它們是一體的兩面,在生死,是無明,出生死,是佛性。物性是從無明開出,理性是由佛性萌芽。所以,說我們的本性是善,固然不對,是惡,也是不對。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,善與惡,理性與物性,乃是與生俱來,投於善則善,投於惡則惡。 ]ABpOrg
照這麼說來,佛教是同於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了?那也不是,佛教主張:無明煩惱,是可以逐漸降伏而分分斷除的,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,這就叫作斷煩惱證菩提,了生死入涅槃。在生死的凡夫位中,煩惱是惡,佛性是善;一旦證了菩提,入了涅槃,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。善惡問題,僅是世間法中的觀念,出世法中,乃是無善無惡的。善別於惡,有善必有惡,所以佛教的目的,既不講惡,也不講善。其實善惡問題,縱是世間法中,也是沒有絕對的,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,良藥可以救人也可能殺人一樣。因此,聖位的佛菩薩,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可言,他們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,唯有如此,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眾生。善與惡,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著而已。但這也不同於公孫子的無善無惡,因為在現實世間的凡夫位上,人性並非沒有善惡,出世之後,才沒法加上善惡的名目。 Kb0OauW
正因為佛教的善惡觀念,是沒有永恆性的,是要徹底廢除掉的,如果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關於人性的什麼論,那就只好勉強地叫作善惡解脫論吧! mwFI89J'
UTQ$sg|7p
+3e(psdg
有另一種說法認為: VVuL+i
孟子的人性本善,人性是以人為主,他將人放的無比的大,是形上人(形上=經神層面的) AqVTHyCu
而荀子、告子的人性本惡(人性本惡四個字不是荀子說的唷!),是以性為主,將本性(包含動物等)放的無比的大,是形下人 Z,o*M#}
因此兩個人所談的部份並非相同的....故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5EIhCbA
W|=?-
無善惡之說法: e,zR
人性本善~因為人一生下來沒有任何的善惡區分,很簡單的說明就是看過狼孩子的故事的人都知道,一個小孩子被狼群的狼養大,他只知道狩獵打食其他的一概不知,所以人的善惡皆是受到後天的影響,其實人生下來無惡也無善只是一張白紙,只是世人用自己認真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一個的善與惡. [!{*)4$6
BQf}S
+
另一種善道與惡道之說法<淨空老和尚 >: aKaqi}IT
看法沒有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。 !B?/6XRUx
沒有惡就沒有善了,而沒有善也沒有惡了。 k%QhF]
人性一生下來,只能說善和惡所佔的成份多寡。 ~az6n)
有些人是從惡道投股過來的,所佔惡的成份就多,因為他還帶有餘惡嘛! P,!W\N%3
有些人是從善道投股過來的,所佔惡的成份就少,而善佔多。 IoNZ'g?d
如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惡道存在,自然也沒有善的這個名詞了。 0TSj]{[
何來人性本善或本惡呢? _jef{j
有些小孩生性乖巧,很好帶。有些則不然。推其原因,都跟三世因果有必然的關係。 1W-t})!a
所以末學覺得人性沒有一定的善或惡,只是所佔成份的多寡,與輪迴都有必然的關係。 oUZwZ_yKW
5(>m=ef"
所謂中庸: GQ&9by=}
「中庸」就是求一個平穩 讓生活安定,沒有什麼大變化 也就是平時生活盡量安分守己 不要多管閒事,然後路不拾遺 少出風頭,並且要保持同理心 這樣就是「中庸」了吧! 「中庸」之道,存乎一心 秉守自己心中之道 少做自己討厭的事情,也不過度沉溺喜好之事 對於如意之事不驕傲,而不如意之事也不執著 2uw%0r3Vi6
這樣離「中庸」之道即不遠矣! _6qf>=qQ`"
至於這篇主題的中庸,應該是意指善惡相等吧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