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性空寂無明故有‧胎藏封蓮映水開敷 x Sv@K5"8!
fd1z
XK#Z2
天之佛‧樓至韋馱 ~0{F,R.$
&<5oDdC
(動機風雲第4集) ~uO9>(?D
k/%n7 ;1
七情不昧四重恩,八筏常歸十界魂。負業諸塵賢劫渡,無邊水月大千存。 `lE8dwL
uo^tND4a;j
天之佛,修持負業法門,背負萬罪,發無上願力之「罪身佛」,為設下苦境最後防線,樓至韋馱逆天建造懺罪之牆,但也為了這個慘絕人寰的悲劇,天之佛付出了最沉痛的代價。 "Ze<dB#,Y
^Pc&`1Ap
在劇中,天之佛形象產生許多變化,有的執著不已,有的令人驚心,有的讓人感歎,而這種特殊的「異己性」,正是樓至韋馱最突出的特徵,也是他性格價值的所在,彷若像是一面鏡子,照見人性中的哀愴、悲汙和迷茫。 mk?F+gh
sHMZ'9b
由於血傀師的暗中操作,神花郡滅亡,樓至韋馱被加諸許多無端罪名,以至造成天之佛內心動搖,於是,「佛性漸消,戾氣漸長」,樓至韋馱的性格力量越來越複雜,內心的自我矛盾越來越多,進而,對於「佛」的典範模式也越離越遠,天之佛的心理轉變,可分為三個層次: h4? 'd+K
N1z:9=(I
第一層次,是深刻揭示人世的罪孽與悲苦(興建罪牆)。 'Y-Y
By :
JVNp= ikK
第二層次,是點出人世罪孽與悲苦的原因,來自在於貪婪與欲望。 f!##R-A
5!d'RBO
第三層次,則是苦海慈航般的超渡人心,解脫惡孽而體悟出光明。 Nc[u?-
|1"n\4$
佛家講空、講虛幻、講寂滅,但也講無常、講因果,講慈悲與超度,懺罪之牆這一個難以挽回的悲劇,超度之路自然十分艱難,對天之佛而言,現實衝突與環境制約力量,讓他註定要面對更多荊棘曲折,這是可想而知的。 Q>>II|~;J
Q2!vO4!<N
種種微妙契機及因緣層面,天之佛選擇了自省,此時,我們看到了一個廣漠而迷惘空寂的心靈,但這才是最真實的樓至韋馱。 7-MkfWH2b6
吊樓至韋馱之死 (動機風雲第39集) [e`6gGO
z]
teQaUZ
鴻蒙劫起洗悲歡,往昔如煙依舊殘,末法鋪行誰凜冽,初心曲折幾蹣跚,千秋更迭紅塵累,一瞬滄桑世路寒,血淚交痕因果在,終途回首罪愆觀。 A;C)#Q/
0N>R!
佛法的慈悲,乃立足于智慧,非單論外在行為,業障有二,即「福報是障,苦報也是障」,而在苦報中轉出修行的力量,非但不是業障,而是逆增上緣。 #x5?RHX56
=LMM]'no,
「血淚交痕因果在,終途回首罪愆觀」善惡因果,向來微妙,天之佛的生命結束了,化為胎藏五封蓮留於世間,解脫之路難行,將人世悲苦看得更深更遠,才能將佛的悲憫,領悟得更透、更廣。 kG$U
Oi4tG&q
「大千懺」可見天之佛的發心與覺心,如此的自我解構,這才是最為精深的佛理禪境,最後樓至韋馱領受罪罰,自裁於罪牆之前,色身還諸於天地,以告慰眾多亡靈。 a/H|/CB3
'nh^'i&0.
上述所謂的解脫,並不是身體的解脫,而是智慧的開朗與煩惱的抖落,如要圓滿佛道,則須經十地菩薩位,圓滿、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度波羅蜜,那才是真正的解脫。 924a1
]Br6!U4~
要修到佛菩薩果位元,不僅需要具足信心,同時現量證得緣起性空,依比量,依聖言量、依現量實相證得,如此,趣向佛道之路,方可不再退轉。 d;O4)8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