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完全是我自找的鬱悶。和編劇其實無關。戲外的惡兆不說了﹐但提劇中的。 8W Etm}
YS:p(jtd
七夕劍士花月曉。七夕之晨曉﹐天空是沒有月亮的。偏偏花月曉一生都執著於“天高無二月”﹐“碧海獨一月”。
T~L&c
R.!.7dO
花月曉瑤光臺會天妃之前﹐趕往湘君湖採摘君子蓮﹐作為進見之禮。主仆兩人趕得急﹐是因為次日便是花期最後一天。 u4j"U6"]M
}OY/0p-Z
湘君一詞﹐來自屈原<<九歌‧湘君>>。后人有解說為舜之二妃的﹐但也有解說為舜本人﹑湘水之神的(男性)。且看這一篇其中幾句﹕ 0X3yfrim
Y (pUd3y
“……搴芙蓉兮木末。心不同兮媒劳,恩不甚兮轻绝。……交不忠兮怨長。” Zm0'p!
'o~gT ;T#
這三句的註解是﹕想在水中把荷花採撷。兩心不相同空勞媒人﹐相愛不深感情便容易斷絕﹐……不忠誠的交往使怨恨深長。 ,x$^^
.,20_<j%=
後來尊道至花月曉處打聽廣寒之事﹐花月曉微露疑意﹐鳳擎天便嘆道﹕“知交者未必然知心。”再後來畫老之死事敗﹐花月曉亮劍以對﹐“看不清的是人心﹗” F1A40h7R$Y
flT6y-d
花月曉曾經吟過一首曲﹐原劇出現的句子如下﹕ P0pBR_:o
*YSRZvD<\
“恰春朝﹐又秋宵。春花秋月何時了。花到三春顏色消﹐月過十五光明少。” Z?xRSi2~7
\<ysJgqUG
這是元代王和卿的<<雙調‧撥不斷>>﹐最末半句是﹕ M*f]d`B
0<O()NMv
月殘花落。 Q8MIpa!:
3~VV2O
後來八十浬雪一戰﹐花月曉遭逢無痕譏諷“花不耐寒”﹐重傷之後遇救。花不耐寒﹐經霜雪之花﹐還得幾日好﹖ z0OxJe
. P+Qu
花月曉原本的配劍名“汐殤”﹐汐者﹐傍晚之潮。流水落花﹐又偏偏遇“殤”﹐可是好兆﹖ $1g1Bn
L$BV`JWPw
後來藥叉為其另鑄一劍﹐曰“蘿紈”。蘿為草屬﹐而且是弱草。紈為細絹。而此劍屬性如烈火﹐令烈火遇弱草薄絹﹐又怎能全終﹖ GC:q6}
e[16
7uU
其餘也許待補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