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、主伴圓融 R"];`F(#
hvQOwA;e
不自覺中,他們共事的時候漸多。 YU9xANi6
雖然表面上,兩人的日子和過去並無太大不同。閻浮提依舊諸事紛擾,為障所迷之人循著自心所欲興風作浪。佛劍分說依舊雲遊四方,與三教中人聯手除惡。一頁書依舊為正道與各方勢力周旋對抗,一年只幾個月時間以縉雲山為常住。但也許因為兩人的本質目標相近,即使沒有實際商談,通常也能配合對方的作法給予契理契機之回應。 ;yqJEj_m(
過去、他們曾經有種自以為是的認知,行願者必須獨立於世間。不可否認,作為正道支柱,很多時候必須獨自承擔眾人的期待與誤解。那些隨著世事而起的言論,通常無從解釋、也無法解釋,畢竟一般人只具備五感,不一定能清楚看透表相之後的本質。 (\e,,C%;
佛教由世尊創立,在部派時期衍生為二十宗,後發展出大乘般若中觀學派、唯識瑜伽行派、以及如來藏真常思想。傳入中國後,經過格義佛教的磨合期,先是出現了六家七宗,佛性與法身觀念興起,陸續出現了三論、法相、天臺、華嚴與禪宗。在這些越形複雜的經論中,一些宗門歸納出了判教作為學佛的順序準則,其結論不約而同,視最終境界為「一乘圓滿」。 *eH[~4
諸佛菩薩的度世乍看是各自為之,但是那些表相不同的行願,實則為八萬四千法門的展現,彼此之間是相關相連的。如因陀羅網,「網之一一結皆附寶珠,一一寶珠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,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,重重影現,互顯互隱,重重無盡」。一法起、必有其它諸法隨之而生,相互依持,方為教法圓滿。 [53rSr
他們是彼此的依持,亦是人間諸多佛友同門的依持。正因所行者是血途荊棘路,更需要有人時時提醒自己不誤正知正見,不忘度世初衷。 73A1+2
正如《華嚴經》十玄門最後所說,「主伴圓融」。 &Zs h-|N
H\W60|z9
行腳人間的佛劍不定期會來縉雲山掛搭,通常是他們為武林局勢共商大計之時,只少數難得的空檔,兩人方能一同參禪,或帶陽翼往地居天作武術修行。 u^s{r`/
當然仍有為責備彼此不懂照顧自己、爭執不下的時候。 ={~`0,
即使聯手,受傷的情況也不會少些。這大概與兩人經常身在最前線,又堅持為眾生義無反顧的固執有關。 <oS2a/Nd
行願不限於人間,即使到了地獄依然有需要度化的眾生。 `][~0\Y3m
只對某些醫藥行者而言,由「輪流掛病號」到「同時掛病號」之間的轉變,實在很難說是一種精進。 Q 6{2@
一日,佛劍分說在淨琉璃掛搭處定慧寺休養時,尊者突然道,她覺得他有些改變。 IfF<8~~E
他帶著幾分驚訝與不解回問,何處不同。 ,oT?-PC$z
像是在思考如何敘述,過了一會兒,她才道:「比較像在人間了。」 |F-_YR
形容很是抽象,但佛劍想自己懂得淨琉璃之意。由蘭若比丘走向人間比丘後,以往身為鬼神的習氣,也在與週遭的因緣磨合中慢慢轉變。 z|=l^u6uS
──世尊曾言:「我今亦是人數。」 1RY}mq
──『諸佛世尊,皆出人間。』 "S(m1L?
@C0{m7q
「雖然是如此,」事後聽淨琉璃轉述的一頁書結論道:「本質依舊是堅不可摧的金剛石。」 usZmf=p-r
佛劍分說並無立刻回話,依舊端坐桌旁默默喝茶,直到一壺香茗倒空,才神情認真的回應道:「此讚歎愧不能受。」 282
m^
2
身旁同樣手持茶杯的一頁書為這回答愣了好半晌。 ~QJD.'z
後來淨琉璃等其它佛友聽聞後,不約而同地浮現一個感想:「果然能鑿金剛石的只有金剛石。」 sl}bNzT#
y-cRqIM
/FJAI
R44JK
【名相解】 i*:lZeU61
Wy.2*+5FX0
主伴圓融:為「主伴圓明具德門」之意,華嚴宗十玄門第十。此門乃就「果」而言,謂於諸法中,隨舉一法為主,其餘之法則為伴,周帀圍繞,為唱為隨,主伴依持而無有障礙,具足而攝德無盡也。比喻如來所說圓教之法,理無孤起,必有眷屬隨生。故十方諸佛菩薩互為主伴,重重交參,所說法門稱性極談,具足眾德。若能圓明了知,則凡觀一法,皆具足無盡德相。 _&FcHwRy
Qf6]qJa|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>M<rr!|
Bcg\p}
關於最後的對話…… =SA@3)kHH
金剛石在佛教中象徵「不可破壞、寶中之寶」,經常用來稱讚人意志堅定。不過因為它本質是礦物,所以書書拿來形容佛劍,讚美之餘還有點說他是石頭一顆的意思。 kG[u$[B
至於大師的回答,《雜阿含》曾提到「宴客喻」:若客人不接受款待,主人就得自己收回菜餚。因此大師說「愧不能受」字面上是謙詞,也意味著把石頭這形容詞又丟回給書書。 J!3 X}@_N
其實兩者都是基礎譬喻,算不上什麼禪機答辯,只是大師表情太過正經,讓書書一時之間不知道他說的是哪一層意思而已。 ^^b